膺抗癌鬥士 感恩生命餽贈

E-mail 列印
 
 
Next

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肺腫瘤個案管理師陳靜儀,獲臺灣癌症基金會選為第七屆(2013年)十大抗癌鬥士。(陳靜儀提供)

病痛,未必值得恐懼;失去,不見得需要可惜;無常,它往往教會你更多事情。服務於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,陳靜儀不只是負責衛教與追蹤的腫瘤個案管理師,還是一個能夠深切同理病人,適時引導病人超越心靈苦惱的支持者。因為,除了個管師,她有一個與服務對象一樣的身分──癌症病友。

和許多病人不太一樣的是,她總是覺得自己幸運,老天爺讓她用一次次無常的經歷,交換心靈的體悟,讓她透徹理解感恩與珍惜的真義。無法預測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,當把每一句話都當成與人相處的最後一次交會時,她選擇不讓自己說出後悔的話、做後悔的事。

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,第四期、肝轉移,對年輕人來說,也許是沉痛的打擊,但靜儀的坦然自在,卻教人忘記她是個病人。獲選為臺灣癌症基金會第七屆十大抗癌鬥士,這對陳靜儀來說不是一個頭銜,而是一幅用人生的波瀾起伏所繪畫出來的美麗風景,一份珍貴的生命禮物。

當無常來敲門

2004年,廿八歲的陳靜儀從臺北嫁至嘉義,並在次年一月來到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,擔任個案管理師。新婚生活、新居住環境、新的工作,她開始不明原因持續腹瀉,具備護理專業的靜儀,將生理變化歸因為心理壓力所造成。

症狀持續了九個月,嚴重的水瀉,讓靜儀稍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,身體疲累不堪。某一天上班,靜儀感到極度不適,打電話請先生帶自己回家,腫瘤中心主任蘇裕傑得知後,催促同仁協助帶靜儀去急診,抽血檢查才發現,體內電解質已經低到危險值,必須立即安排住院。

住院檢查一切順利。正收好東西準備要出院了,蘇裕傑醫師走進病房,小心翼翼地帶來了電腦斷層的檢查結果:在胰臟發現一顆七公分大的腫瘤,並且已壓迫脾臟。

「該開刀就開刀吧!」沒有多想,甚至沒有害怕,相對於蘇醫師的謹慎透露,靜儀的回應態度反而坦然得令人驚訝。

只是當蘇醫師巡完房再次回到探視靜儀時,她卻突然大哭了起來——才嫁到南部不久,擔心娘家父母親誤解自己在這裡過得不好,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向家人啟齒。而蘇裕傑醫師就這樣透過電話,代替靜儀向娘家解釋病情,讓遠在臺北的家人寬心。

即使病榻上也不忘微笑,陳靜儀感恩二次罹癌、手術與治療的過程,讓自己更懂得病人的心。(陳靜儀提供)

從小就是健康寶寶的靜儀,沒想到自己第一次住院,竟是接受腫瘤與部分器官的切除手術,從癌症個案管理師轉變為癌症病人,表面看起來淡然處之,其實內心不是沒有矛盾和衝擊,然而面對家人的擔心,她知道:「自己唯有勇敢,家人才能安心。」

術後的傷口疼痛,全身麻醉後的身體不適,那些過去病人的主訴,此刻全都一一經歷。「手術後的我更能貼近病友們的感受、了解這一場惡夢!」

擔心在自己請假期間,一旦病人需要求助時撲了空,一兩回之後會放棄諮詢,因此術後休養了兩個星期,靜儀很快又回到工作崗位。除了偶爾撫著肚子慢慢走路,並做好腫瘤隨時可能再度找上門來的心理準備外,生活的表面似乎沒有太大的不同……

九十五公克的小寶貝

對於孩子的到來,其實並沒有特別的期待。或許是因為這樣,老天爺給自己上了一堂珍惜生命的體驗課。

2007年,第一個孩子悄然報到,卻因故在四個月大的時候流產。當把九十五公克的小小胎兒捧在手掌心,心痛與愛憐油然而生,「這麼可愛的小孩,就算他再調皮搗蛋,我也會愛他吧!」

產後所有的生理現象與調理過程,靜儀全程經歷了一回,不同的卻是,做為一個母親,無法將來不及長大的孩子抱在懷裡,不能幫他餵奶換尿布,那分遺憾痛楚,言語難以形容。

經歷失去孩子的痛,孕育生命對她而言,不再可有可無。一段時間之後,靜儀再度懷孕,她知道自己得到了無上寶貴的禮物,過程中所有的不舒服、照顧孩子所付出的一切,都變得無比幸福。

「從罹癌到擁有這個小孩,都覺得好像是上天要教會你什麼事情。並不是你想要老天就給,如果你不夠珍惜的話,祂也有可能會收回去。」靜儀感恩,「這樣的安排讓我更知道人生當中所擁有的一切,都很值得珍惜!」

經過生病、流產,再擁有兩個孩子,生命中的一切安排,讓自己更懂得幸福與珍惜。

癌症,再次敲響生命意義

從第一次手術後的定期追蹤,觀察中的肝臟結節,一直都維持小小的。2011年的某一天,靜儀突然想將六年前後的影像拿來做比較,這才發現結節默默地大了一倍。蘇裕傑醫師評估,腫瘤的長大也許正訴說著某種意義,進一步切片檢查,確定它是胰臟內分泌腫瘤的轉移,癌症期數為第四期。

經過生病、流產,再擁有兩個孩子,生命中的一切安排,讓自己更懂得幸福與珍惜。(陳靜儀提供)

不同於第一次面對手術時的雲淡風輕,多了兩個幼子,心中有著難以割捨的牽掛,手術前,她為自己預立遺書,止不住的淚水,如大雨崩落。然而在擋不住的無常面前,任何人都只能順緣接受,除了透過遺書檢視一生,訴說感恩與道別,在醫療團隊的照顧之下,她再一次選擇勇敢接受手術治療。

是打擊嗎?也許是。但這次的癌症宣告,卻也讓靜儀再次確定了自己的幸運!「一開始的腫瘤,並沒有給我癌症的字眼,所以「憨膽」(閩南語,帶有愚勇之意)有了兩個小孩,直到後來確認肝臟轉移之後,才正式出現癌症的病名。如果最初就知道是癌症,我可能沒有那麼多勇氣去生這兩個小孩,所以我比其他癌友更幸運的是,多了那麼一點緩衝的空間,這讓我心裡充滿了感恩!」

經過第二次大手術,再次回到守護癌友的工作崗位的靜儀,更篤定這份工作的價值。「從診斷癌症之初到整個治療過程,病人與家屬需要癌症個案管理師來協助面對整個過程,這是我的角色、我的功能、我的價值、我的任務,是我所熱愛與熱衷的工作。在服務的過程中,我要讓我的病人知道你們不孤單,我會陪你們一起面對。我們一點都不孤單,有你有我,人生更有意義!」

苦過你的苦,懂你的痛

曾陪伴過一位女性病人,衛教過程中,靜儀明顯感受到她面對疾病與未來的沮喪害怕,不管如何安撫,都無法將她從怨天尤人中抽離。「其實我也是癌友,而且已經第四期,我的孩子年紀更小……」當靜儀分享自己是如何積極面對這段過程時,病人驚訝地瞪大眼睛,瞬間從一個被關懷者變成積極關心靜儀的人,不但積極接受治療,甚至在每次的追蹤電話結束前,總會主動關心靜儀:「妳現在還好嗎?」

「在護理的路上,有許多教科書會教我們面對什麼疾病要怎麼處理、如何衛教,但當你沒有親身經歷那個切膚之痛時,不會真正知道病人的擔憂跟害怕在哪裡。」

第二次手術後,接連進行了一年多的荷爾蒙治療與標靶藥物治療,儘管親身接觸過更多嚴重案例,但當副作用陸續在自己身上發生時,還是讓自己感到驚訝!「感覺就像上天知道我覺得標靶治療沒什麼,要讓我明白過程的不舒服。所以面對這些病人,我會更知道要如何衛教,如何教他們照顧自己。」

「面對疾病的未知、治療的不適、心理的惶恐,這一切我都經歷、體會,也理解了。工作時更有方向與意義,我想,這是我的使命!」靜儀告訴自己,「全力以赴服務癌症病友,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。」

「當你真正把他的問題真正當成問題來處理,病人才會覺得他獲得了需要的!」

醫者長情 愛在刀疤裡

對病人的問題慎重看待,對自己的病痛卻不為所困,陪著許多辛苦的病人一路走來,她明白自己的幸運。

工作上的主管蘇裕傑,成為守護自己生命的主治醫師;身邊的好同事們,在自己需要的時候,互相補位圓滿工作,讓病患關懷沒有空窗;過程中,還有許多曾親身照護過、或儘管只是知道自己片面情況的人,總是不吝嗇多給自己一分噓寒問暖;更重要是婆婆與先生無所求的支持,扶持自己走過一次又一次的低谷,還有兩個寶貝孩子的來臨,為自己帶來快樂的泉源。

而始終溫暖著靜儀的心的,更有腹部那道長長的、拉鏈狀的疤痕──

在準備進行第二次手術前,魏昌國醫師說明,由於要切除肝臟腫瘤,將會有一道傷痕橫在身體右側。那將是第一次手術之後,在腹部產生的另一道大刀疤,而靜儀也做好了心理準備。

手術後很快回歸工作崗位,陳靜儀總是用笑容帶給病人信心和希望。(陳靜儀提供)

沒想到手術後醒來,並未看到預期中的另一道疤痕──魏醫師選擇從原來的傷口開進去。

「其實再開一個新的刀口,對魏醫師來說應該比較容易操作,但他卻願意為病人多設想一些,尤其是在我完全沒有要求下,為我做了這件事,讓我的肚子可以少一條醜陋的大疤。」

「這是一個醫師對病人視病猶親的仁慈心意,我知道在魏醫師的眼中,看到了『我』──真實的一個『人』,而非只是疾病。每當我注視著我的大疤時,總會感到一陣暖暖的善意!」醫師多設想的每一分,對病人而言卻是是一輩子的事,過程中的點滴恩情,靜儀深銘於心,而這些都是滋養她步步前進的養料。

知足感恩 幸福關鍵

一路走來,或許失去很多,卻也因此得到了更多,「只看自己擁有的、不看自己沒有的。」靜儀說,這是自己幸福的關鍵!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,你可以選擇去看到好的那一面。」向著希望,讓她身上散發著如陽光般令人安心的暖意,她願與更多人分享幸福。

「不知道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。」時時將證嚴上人的叮嚀語放在心上,罹癌後,靜儀更懂得珍惜當下,「不管這個癌症讓我只剩下三個月還是二十年,無論生命有多長,也許到了最後都還是會覺得人生太短,與其到最後去遺憾還有哪些事沒做,不如現在每一天積極去做該做的事情,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。」

人生下一個彎折在哪,不確定,但每一個過程,都能豐富生命的行囊,帶來寶貴的學習。「面對病情要樂觀,面對治療要勇敢,面對現況要知足,面對人生要感恩。」靜儀笑著告訴自己,也以此與病人們互相勉勵!

(文:何姿儀 大林慈濟醫院報導 2013/12/31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裕鉦的心靈分享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